3月23日下午,“天宮課堂”再次開講。神舟十三號飛行乘組三名航天員又一次給全國的青少年們帶來了精彩的太空實驗。從2013年6月我國神舟十號飛行乘組第一次太空授課,到去年12月的第二次,再到昨天的第三次,太空授課已經(jīng)成為我國空間站長期有人駐留后的保留項目。太空授課究竟是如何吸引眾多青少年的?這樣的科普又能在他們的心中種下什么樣的理想種子呢?
課后,北京府學胡同小學五(4)班黎宸燁同學給“太空教師”寫了一封信,他說:“‘天宮課堂’點亮了我的夢。”
“天宮課堂”第二課,還是在高速飛行的中國空間站里,還是大家熟悉的三位航天員老師。這一次,變化的是老師們展示的實驗,不變的是帶給同學們耳目一新的體驗。
實驗好玩好看的背后,是實打實的科學原理。
原理雖然簡單,但想要完美呈現(xiàn)也并沒有那么容易。在昨天的課堂上,第一個項目水球變冰球利用的是乙酸鈉溶液過飽和后,碰到顆粒物時會結晶的原理。航天員老師原本想將溶液擠出水袋,等水球懸浮在空中后,再輕輕觸碰它完成實驗,但是在前兩次的嘗試中,水球還沒擠出水袋口就已經(jīng)結晶成了冰球。
“天宮課堂”授課專家組成員、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魏紅祥:我們在實驗室的時候也屢屢遇到這種情況,我倒覺得做了兩遍,給大家展示了這么一個過程,它會告訴同學們實驗就是這樣的,即使是兩次實驗都沒有做成,這個也是很正常的。
不斷嘗試是科學精神重要的組成部分,對地面的學生來說,光看不練也無法體會這些實驗背后的天地差異。為了讓同學們有更直觀的感受,中國科技館作為中國空間站科創(chuàng)體驗基地,在承擔主會場任務的同時,還精心設計了配套的地面同步實驗器材。和在中國科技館上課的同學一樣,全國其他地方的許多師生都在天宮授課前收到了這些專用器材。
西藏自然科學博物館展覽教育部科普輔導老師 劉叢叢:他們是聚精會神地跟著王亞平老師在聽課,同時動手在做。這些同學們能夠通過他們的操作得出一個實驗結果,同時可以跟我們天宮的實驗形成一個鮮明對比。
從2013年第一次太空授課開始,航天員老師們已經(jīng)給中國青少年展示了20個左右的太空實驗,從天宮一號飛行器到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上課的教室升級了,課程內(nèi)容也一直在尋求突破。
“天宮課堂”授課專家組成員、北京交通大學副教授 陳征:我們是不是在更好的條件下,讓現(xiàn)在的年輕人一方面重溫一下當年他們學長們這樣的體驗,然后在這個重溫的基礎之上,又有一些新的東西出來,然后激發(fā)他們將來可能還有更多的創(chuàng)造。
“天宮課堂”授課專家組成員、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魏紅祥:我們往前看2013年第一次授課,那個時候也有同樣的一個水球實驗,里面是航天員的倒立圖像。去年我們就告訴航天員,一定要往里面加一個氣泡,加一個氣泡之后,再站到后面去的時候就能夠看到兩個圖像,一個是倒立的,一個是正立的,這種現(xiàn)象只有在空間站有,我們在地面上是做不出來的。這一次就在那個液球的基礎上開始研究它的結晶了,這個就能夠看得出來,其實它是一步一步迭代的,越來越深入。
授課的效果沒有辜負這些設計者的初衷,這些只能在太空完成的實驗緊緊抓住了孩子們的眼球,也激發(fā)了他們想?yún)⑴c其中的熱情。
他們并不是第一批被航天員吸引要去探索太空的孩子。在昨天授課直播時,除了許多中小學生準時收看以外,還有不少大學生也早就守在了屏幕前。劉峙麟現(xiàn)在是一名航天專業(yè)的大學生,至今他還記得2013年在初中教室里第一次觀看太空授課時的感受。
哈爾濱工業(yè)大學航天學院學生 劉峙麟:2013年的時候我還是初一的孩子,當時就記得太空的這種微重力環(huán)境比較打破我的認知,以及水珠可以在微重力環(huán)境下通過表面張力形成一個完美的球形,這些使我印象深刻。以至于有一段時間甚至夢想著像他們一樣成為航天員,但是奈何身體素質不太行,于是就選擇另一條道路,我們可以加入輔助他們的行列,做技術同樣也可以成為他們最可靠的伙伴,逐漸引導我走向了航空航天的道路。
第一批聽過太空授課學生中,有些已經(jīng)走上工作崗位,有些還在求學,他們中選擇航天的或許只是少數(shù),但心中的宇宙夢想一直在尋找合適的土壤生根發(fā)芽。
清華大學學生 邱藝蕓:我記得從初中開始聽完王老師上課之后,我就會默默在心中種下一顆種子,就希望以后自己有能力真的去拓展我的想象,然后做一些比如說真的跟航天結合的一些作品。
2021年,邱藝蕓和志同道合的同學們一起設計了一個“宇宙八音盒”,可以將收集的外太空波形數(shù)據(jù)轉化成宇宙的聲音基因,并用光譜生成星球的音色,實現(xiàn)“天地共鳴”。
“天宮課堂”授課專家組成員、北京交通大學副教授 陳征:有了這樣標志性的事件,就會讓大家意識到青少年的培養(yǎng)是重要的,讓孩子們真的對科學產(chǎn)生向往,用這種特別有號召力的事件,用這種特別能夠承載著夢想的這樣一個載體,去激發(fā)青少年對科學的熱情。
為了吸引更多的人一起來探索宇宙的奧秘,最近兩次太空授課,許多地方的地面課堂也和北京主會場一樣,并沒有設在學校,而是以科技館為主要支撐體系來開展。此次“天宮課堂”,中國科技館通過現(xiàn)代科技館體系流動科技館和科普大篷車渠道共發(fā)動站點2000余個,參與學生200余萬人次。
在海南,離文昌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不遠的文昌科普館就是其中的一個。
海南文昌市航天科普館副館長 黃莉麗:文昌作為國際航天城,它具有特殊的地域優(yōu)勢,每年都會有重大的發(fā)射任務,市民會自發(fā)地到這里觀看發(fā)射,從而對航天具有好奇探索的欲望和需求。
而在西藏此次分課堂的所在地西藏自然科學博物館,也已經(jīng)成了西藏許多家長帶孩子游玩的熱門場地。
在新疆,分課堂在上課時,幫助同學們開展實驗的是來自新疆科技館的科技輔導員們,他們除了將科普大篷車開進學校,給學生們做實驗、辦展覽,還經(jīng)常開往路途偏僻的鄉(xiāng)村,為村民科普中國航天知識。
新疆科技館科技輔導員 高煒:科普大篷車主要是面向南北疆基層地區(qū),尤其是南疆的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有很多很多當?shù)厣踔潦抢夏耆硕紩^來,(表示)感興趣。
“天宮課堂”授課專家組成員、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魏紅祥:這幾年我覺得整個國家的科普氛圍、科教氛圍在變濃,我們一直在講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空間站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它是一個標志,它就會給不同的人心中種下一顆科學的種子,或者是夢想的種子,把大家對科學的向往,對科學的理解,能夠更好地去實現(xiàn)出來。
課程臨近結束時,王亞平說,今年空間站“問天”實驗艙和“夢天”實驗艙發(fā)射入軌后,我們在軌會擁有更強大的科研能力,“天宮課堂”也會更加精彩。每次“天宮課堂”開始前,載人航天工程都會用這個郵箱(cmse@cmse.gov.cn)向大眾公開征集授課內(nèi)容、互動提問和創(chuàng)意建議。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從空間站開始,從太空授課開始,讓更多的人尤其是中小學生一起來了解科學、愛上科學,這也是我們發(fā)展航天事業(yè)的一個重要目標。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