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姜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多種維生素及礦物質等營養(yǎng)成分,因其含有的姜辣素,為最典型的香辛調味蔬菜,有“菜中之祖”之稱。鮮姜還可作為加工制品原料和中藥材,具有溫暖、發(fā)汗、解毒等作用。鮮姜種植效益高,以露地種植為主,極少數采用設施種植,通過貯藏可實現一季種植供應全年。為避免因采后環(huán)節(jié)管理不當,出現長芽、萎縮、腐爛等問題造成經濟損失,北京市農業(yè)技術推廣站特提出如下采后管理指導意見,供廣大生產經營者參考。
適時采收
將要采收的鮮姜
(資料圖)
立秋前后,北京地區(qū)鮮姜進入旺盛生長期,也是產量形成的關鍵時期。鮮姜采收時間因大棚、小拱棚、地膜覆蓋、露地種植等種植方式不同,采收時間有所差異;但因鮮姜一般在氣溫15℃左右停止生長,可以此判斷鮮姜的最佳采收時間,平原地區(qū)最佳采收期不同年份略有差異,一般在9月下旬至10月中旬。設施種植的鮮姜,多采收后直接銷售;貯藏的鮮姜,多為春露地種植,秋季采收。采收過早,鮮姜正處于生長期,影響產量,并且水分含量高,不利于貯藏;過晚采收,早晚氣溫低,姜塊極易發(fā)生冷害,耐貯性差。收獲嫩姜的,可在根莖旺盛生長期,趁姜塊鮮嫩時提早收獲,此時根莖含水量高,組織柔嫩,纖維少,辛辣味淡,除作調味蔬菜之外,主要用作食品加工原料。種姜發(fā)芽長成新姜后,老姜內部組織完好,既不腐爛,也不干縮,甚至高于姜母重量,老姜一般與鮮姜一同采收,也可先采收姜母。用于貯藏的鮮姜,應在停止生長后采收,此時收獲的姜耐貯性好,利于長期貯存。采收一般在早晨或陰天進行,不在雨天或大晴天進行。秋季采收的鮮姜適宜貯藏;夏季采收的姜因含水量高,抗病性弱,耐貯藏性差,且損耗率高,不適宜貯藏。
采收后的鮮姜
關注商品性
長芽、果皮不光滑、果皮皺縮、腐爛是常見的影響品質問題。沙性土壤種植,根莖光潔美觀,含水量較低,姜干物質多,但單產低。以土層深厚、土質疏松、有機質豐富、通氣和排水良好的土壤,種植鮮姜品質為最好。收獲鮮姜、嫩姜時間不同,商品性也有所差異。收獲前2-3d澆一次水,使土壤濕潤、土質疏松,便于收獲時能輕松將植株拔出或刨出,并能輕易去掉根莖上的泥土,保留2cm 地上殘莖,去除毛根,趁濕入窖。干旱地塊生產的姜較耐貯藏,澇洼地塊甚至被水浸泡的地塊的姜不適宜貯藏。果皮皺縮原因較復雜,冷害是重要原因之一。腐爛多為濕度過高,低溫所致。長芽為溫度較高造成。在采收前和入庫前已達到冷害標準的鮮姜,隨著時間推移,冷害特征會越來越明顯,應盡快銷售,避免造成經濟損失。
鮮姜商品性要求:塊形端正完好,外觀新鮮,姜皮老化,表面光潔、鮮亮、無表皮破損、無機械損傷,無麻斑,無明顯凹凸部位,無裂痕、疤痕,無泥土,無雜物,無蟲眼,無黑心,無發(fā)芽。
采收晚,發(fā)生冷害的鮮姜
預貯工作
預貯工作是保證貯藏效果的關鍵環(huán)節(jié)。首先對收獲的姜,按照規(guī)格進行分級,同時剔除病姜、爛姜和機械損傷的姜。貯藏有上述問題的姜,會增加腐爛的風險,嚴重的會造成爛窖。采收后的姜塊組織脆嫩,易脫皮,需要在 18-20℃下進行“圓頭”,即在通風的情況下進行陰干,使表皮盡快老化,水分含量降低,使莖與塊根脫離處傷口愈合,表皮老化,增加姜的耐貯性。入庫入窖前應對貯藏庫、窖進行消毒處理,以免庫、窖帶有病菌,影響貯藏效果。分級后適合貯藏的姜,應及時入庫入窖貯藏。
貯藏技術
鮮姜在溫度12.8℃、濕度85%-90% 條件下貯藏,貯期可達5-6個月,甚至1-2年。嫩姜貯藏溫度應適當提高,姜母貯藏溫度與鮮姜相同。姜可窖藏、埋藏,也可用改良冷庫貯藏。貯藏溫度低于10℃,易受冷害,低于0℃,易受凍害,采收等環(huán)節(jié)受過冷害、凍害的鮮姜貯藏更易腐爛;貯藏溫度高于20℃時,易出現傷熱,也易造成鮮姜腐爛。入庫貯藏時應注意碼放方法,碼放高度、寬度與貯藏設施條件有關,碼放過高過寬時,應在一定間隔放置通風道,保持空氣流通;貯存庫內不同位置,溫濕度應基本一致。貯藏過程中,應時刻關注溫濕度變化,溫度變化應控制在±0.5℃范圍內。
貯存溫度過高,鮮姜長芽
貯藏溫度低,發(fā)生冷害的鮮姜
出庫管理
鮮姜出庫時,最好短時間完成凈庫。如果出庫時間長,應采取一次出庫多次使用的方式,避免頻繁出入貯藏庫(窖),造成庫內溫濕度出現驟變問題,而縮短姜的貯藏期。出庫后進入流通環(huán)節(jié)的鮮姜,可用保鮮膜包裹等方式延長鮮姜的保鮮期。清洗后的鮮姜,易出芽,商品性降低,嚴重時會失去商品性,應隨銷售隨清洗。鮮姜應保持本來顏色,不得使用法規(guī)禁止方法處理。(供稿:北京美麗鄉(xiāng)村網站)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