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簡稱“剡”。學校聚焦厚重的剡地文化,從古城建筑、非遺工藝、革命文化、家風家訓四大領域出發(fā),開發(fā)了相應的四大項目。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鹿娃游剡城老剡城歷史悠久,有許多古建筑,如三國時期的古城墻、南朝梁天監(jiān)時期的應天塔、宋朝的城隍廟和清朝的溪山第一樓。學校位于城中心,在一、二年級開設了“鹿娃游剡城”課程,引導學生在徒步行走中看看、畫畫、拍拍、量量家鄉(xiāng)古建筑,感悟家鄉(xiāng)人民的智慧和辛勞,激發(fā)學生愛剡城愛家鄉(xiāng)的情感。
鹿娃訪匠人嵊州民間工藝種類豐富,特色鮮明,有90多項非遺項目。為此,學校在三、四年級開設了“鹿娃訪匠人”課程,選取了竹編、越劇服飾、泥塑、剡藤紙4項非遺工藝,帶領學生尋訪民間工匠,了解家鄉(xiāng)傳統(tǒng)工藝,讓學生感受藝術之美、發(fā)展勞動素養(yǎng)。
鹿娃走紅路為傳承紅色基因,學校在五、六年級開設了“鹿娃走紅路”課程。根據(jù)不同的歷史時段,將紅色研學分為“辛亥風云、紅色火種、抗日星火、黎明曙光、奮斗探索、走向明天”6個主題,建設了6個研學基地,沿著黨的足跡,重走紅色之路,尋訪英雄人物,讓“星星之火”代代相傳。
鹿娃承家訓家訓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在三至五年級開設了“鹿娃承家訓”項目課程,組織各班開展尋姓氏聚集地、訪名人后裔、解讀姓氏家訓等研學活動。
依托課后服務,構建三類課型
行前導學課校內課后服務時段,學校開設“行前導學課”,幫助學生了解研學主題、內容,完成小組分工、任務單領取、研學線路設計等前期活動。
行中研學課周末,學校開展“行中研學課”。學生以班集體或小隊的形式前往研學基地開展研究性學習和實踐。新冠疫情防控期間,學校將相關項目引進校內,在課后服務時間組織學生到校內實踐苑、泥塑館、烘焙室等場地研學。
行后交流課研學結束后,學校在校內課后服務時間開展形式多樣的交流課:以主題隊會的形式交流心得體會,以實踐課的形式制作或展示作品,以美術課的形式進行繪畫和展示,等等。
基于實踐反思,編制三套學材
精編“剡行”實踐手冊根據(jù)學習實踐需求,學校成立了4支課程開發(fā)團隊,編寫了《鹿娃游剡城》《鹿娃訪匠人》《鹿娃走紅路》《鹿娃承家訓》課程實踐指導手冊,供師生學習借鑒。
創(chuàng)編“剡行”研學單學校根據(jù)學生的研學需要,編寫學生活動研學單。學生根據(jù)研學單,了解研學主題、研學目標和內容,記錄自己或小隊的研學足跡。
巧制“剡行”云課堂新冠疫情防控期間,學校探索“云課堂”,結合前期積累的素材,制作了系列微課,通過校園電視臺、班級釘釘群推送給學生學習。
基于多維評價,搭建三大展臺
過程性展示平臺學校開辟“鹿娃剡行”研學主題墻,展示各中隊的研學照片;校園電視臺每月推出一期“鹿娃剡行”研學新聞,展現(xiàn)各中隊的研學活動;每個中隊每完成一項研學項目,就會通過微信公眾號推送報道,向社會宣傳。
成果性展示平臺每年藝術節(jié)、體育節(jié),學校都設立“鹿娃剡行”研學成果展示平臺,如“小小泥人宓”“小小竹編展”等,展示研學成果。
表彰性展示平臺每學期末,學校從“參與態(tài)度、學習過程、收獲成果”三個維度評比“研學之星”,舉行隆重的表彰儀式,給獲獎學生佩戴獎章,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
經(jīng)過三年的探索實踐,學校逐漸形成了“文化尋根、工匠體驗、紅色鑄魂、家訓傳承”等研學項目,打造了獨具家鄉(xiāng)文化特色的“剡行”研學文化圈?!奥雇拮呒t路”被評為浙江省精品課程,“鹿娃訪匠人”被評為紹興市精品課程,“鹿娃剡行”入選紹興市精品課程群?!奥雇蕖眰冊谛凶哐袑W的歷程中,既了解了本土優(yōu)秀文化,增強了身體素質,又培養(yǎng)了探究能力、審美素養(yǎng)和工匠精神,同時激發(fā)了對家鄉(xiāng)的認同感,“愛剡”情懷厚植心間。
“鹿娃剡行”課后服務研學項目自實施以來,獲得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和好評,已成為學校的一大特色,在全市有了較高的知名度。2021年,學校被評為嵊州市“鹿娃剡行”特色學校,課題成果獲紹興市一等獎;2022年,學校在全市召開了成果推廣會,《中國兒童報》《德育報》《浙江教育報》《浙江青年報》和浙江教育網(wǎng)絡電視、紹興電視臺、浙江新聞網(wǎng)、浙江教研網(wǎng)等媒體都進行了專題報道。
關鍵詞: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