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龍網訊 27日至28日,亞洲文化遺產保護對話會在京舉辦。在28日進行的26場主題演講上,來自亞洲18國的專家學者就“文化遺產促進亞洲可持續(xù)性發(fā)展”“文化遺產助力亞洲文明交流互鑒”等專題進行線上研討。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成果成為對話會亮點,“北京中軸線”數字展即將上線,助推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
在對話會主題演講,清華大學國家遺產中心主任呂舟解讀了“亞洲文化多樣性視角中的北京中軸線”,引起了與會代表的廣泛關注。“北京中軸線是亞洲文化多樣性的寶貴組成部分,北京中軸線的保護涉及到古代城市遺存與當代城市發(fā)展之間的關系,它作為一種活態(tài)遺產,體現了對城市整體文化傳統(tǒng)的傳承。”呂舟說,北京中軸線全長約 7.8 公里,北端鐘鼓樓,向南經過萬寧橋、景山、故宮、端門、天安門、外金水橋、天安門廣場、正陽門,至永定門,縱貫北京老城南北,是由一系列建筑群、歷史地標、歷史道路、橋梁及遺址共同構成的富于層次和秩序的城市空間綜合體。北京中軸線既是歷史軸線,也是發(fā)展軸線,它反映了中國在長期的文明發(fā)展過程中,對城市空間的秩序和生活秩序的塑造,反映了傳統(tǒng)的哲學觀念和成熟的城市規(guī)劃方法,這些在當代北京的城市保護和可持續(xù)發(fā)展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延續(xù)。
作為亞洲文化遺產保護對話會的配套線上交互展覽,“北京中軸線”數字展將北京中軸線這一獨特的文化遺產推向國際舞臺,將促進亞洲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鑒,助力北京中軸線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數字展圍繞這一獨有的“空間壯美秩序”,將軸線上的重要遺產模型按真實的空間比例關系分布,搭建起一幅從永定門到鐘鼓樓的立體畫卷場景,同時綜合豐富的圖片和視頻,通過增強現實、動態(tài)交互等技術,將城市老照片和當下的照片,科學的建筑圖紙與生動的人物活動交疊出現,實現全線立體化展示。隨著畫面滾動,觀眾可以通過電腦或手機一鏡到底暢游延綿7.8公里的虛擬云端長卷,感受面向過去、當代、傳承的“生生之軸”。
北京市文物局于2020年制定了《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三年行動計劃》,在行動計劃開展的一年多里,一批保護性的法規(guī)規(guī)劃以及規(guī)范性文編制完成,《北京中軸線文物保護管理條例(草案)》已經通過市人大常委會二次審議,《北京中軸線保護管理規(guī)劃》正在征求意見,《北京中軸線風貌管控城市設計導則》已正式印發(fā)。
市文物局局長、北京中軸線申遺辦主任陳名杰介紹,《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三年行動計劃》正在按照48項重點任務穩(wěn)步推進——北京市已經完成了對太廟、社稷壇、天壇、景山等一些中軸線沿線上的重點文物的騰退工作,恢復展示了先農壇一畝三分地,修繕開放了景山壽皇殿建筑群,整體貫通了北京中軸線南段景觀;天壇公園內騰退了原有的園林機械廠,新增綠化面積3.2公頃,先農壇和景山內一批文物建筑得到整體保護修繕;市文物局還對中軸線沿線的一畝三分地、北海醫(yī)院和東天意市場、正陽橋開展了考古勘探,前不久正陽橋考古發(fā)掘出鎮(zhèn)水獸,推測為明代遺存。
“一系列成果,進一步深化北京中軸線的文化內涵。”陳名杰說,市文物局將按照國家文物局、教育部全委會指導意見,重點圍繞國際國內專家意見建議,集中力量完善北京中軸線申遺文本,加強與聯(lián)合國教科文世界遺產中心、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溝通,通過召開線上線下的國際學術研討活動、開展專題研究等方式,開展國際交流活動,講好北京中軸線遺產價值,推進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