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是國際護士節(jié),今年的主題是“發(fā)展護士隊伍,改善護理服務”。記者近日采訪了3位“提燈天使”,聽她們講親身經(jīng)歷,了解溫馨護理背后的默默付出。
【資料圖】
“善待每一位患者”
中日友好醫(yī)院每天大大小小的外科手術、急危重癥患者搶救,都需要麻醉科護士長張穎協(xié)調(diào)、周轉(zhuǎn)。同事都說,她是全醫(yī)院最忙的護士。
不僅在醫(yī)院里忙,作為國家應急救援隊隊員,2002年,她和同事進入急危重癥病房救治SARS患者;2013年,她奔赴青海省玉樹市,開展震后救援;2020年,新冠疫情暴發(fā),她全力參與新冠感染者的救治、護理工作……
“哪里有危急,哪里有需要,我一定會出現(xiàn)在現(xiàn)場。”張穎動情地說,看到患者平安康復,走出醫(yī)院,和家人團聚,一種強烈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從心底涌起。“這大概就是護理工作的魅力。”
“在新冠感染者救治中,老人、孩子、孕產(chǎn)婦是我們重點服務的對象,他們既需要生命的照護,也同樣需要心理的關懷。”張穎說,一些孕產(chǎn)婦心情十分焦慮,護士就要更耐心地安撫她們,照顧她們。“我們都穿著防護服,患者看不到我們的臉,但是把他們平安照護好,我們就舒了一口氣,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張穎說:“作為一名工作了30多年的護理工作者,我心中的南丁格爾精神,就是要不斷完善自己,認認真真做好本職工作,善待每一位患者,像家人一樣給予關愛和照護。”
“為護理事業(yè)奉獻終身”
朝陽醫(yī)院內(nèi)科原護士長劉小娟是名護理事業(yè)的“老兵”。1987年畢業(yè)后,她一直從事臨床護理和護理教學工作,如今退休了,卻還是將“我來”“我去”“我能行”掛在嘴邊。
新冠疫情暴發(fā)后,劉小娟第一個向醫(yī)院申請“出征”,隨本市援鄂醫(yī)療隊馳援武漢。在65個日夜里,53歲的她和20多歲的年輕人一同奮戰(zhàn)。
2021年6月,劉小娟退休。“雖然退休了,但我所熱愛的護理事業(yè)沒有終點,我要在南丁格爾精神的指引下,繼續(xù)關愛需要幫助的人們。”她說,自己加入了中國南丁格爾志愿護理服務總隊,繼續(xù)在護理事業(yè)上發(fā)光發(fā)熱。
2022年5月24日,劉小娟得知本市急需核酸采樣志愿者后,第一時間在“志愿北京”上報名。經(jīng)過審核和實操考試,劉小娟成為了一名光榮的北京市核酸采樣志愿者。
“作為一名退休老護士,要盡己所能,幫助他人,服務社會!”如今,劉小娟正積極幫助中國南丁格爾志愿護理服務總隊籌備急救、護理知識科普工作。“我要用一生踐行參加工作之初的宣誓,追隨南丁格爾的腳步,為護理事業(yè)奉獻終身,如果人民有需要,我仍然會挺身而出!”
建設“無哭聲手術室”
“吳老師,手術室門口有個孩子哭了半天怎么也勸不住,要不您出來看一下?”昨天上午,正在辦公室忙碌的首兒所麻醉科護士長吳新雁接到同事電話,立馬趕到手術室門口。自從2019年首兒所建立“無哭聲手術室”以來,這種情況可不太常見了。
來到手術室等候區(qū),5歲的小梓琳正躺在轉(zhuǎn)運平車上嗚嗚大哭。“寶貝,跟阿姨說,受什么委屈了?”從梓琳爸爸的解釋中,吳新雁了解到,孩子玩耍過程中被推倒,手指骨折。疼痛加上對手術的恐懼,讓梓琳已止不住啼哭了好幾個小時。
“手術室一點也不可怕。阿姨帶著你跟爸爸提前參觀一下吧。要不,你先選個喜歡的車?”吳新雁的話,成功引起了梓琳的好奇心。她走下平床,挑選了一輛“停”在手術等候區(qū)的卡通小汽車。爸爸推著她,在吳新雁的引導下,參觀了通道里介紹手術室功能的展板。
“你看,沒那么可怕吧。進去以后,你就好好睡一覺,醒了讓爸爸陪你看動畫片。”小梓琳對手術室的恐懼逐漸消散,哭聲也漸漸停住了。“無哭聲手術室”又恢復了往日的安靜。
“我們建設‘無哭聲手術室’,今年已經(jīng)是第4年了。”吳新雁回憶起4年前的情景,手術室門口,孩子啼哭、家長落淚,哭聲一片。
怎樣改變,吳新雁從女兒身上找到靈感。“2019年,我閨女5歲,她特別愛玩游樂場的小汽車。”受此啟發(fā),在吳新雁的建議下,手術室用卡通小汽車代替了部分手術平車。小汽車一路“開”進手術室,“小司機”們忘了恐懼,甚至主動與爸爸媽媽揮手。此后麻醉科又不斷豐富“無哭聲手術室”的內(nèi)容:親子閱讀、手工游戲、卡通片“聯(lián)播”……現(xiàn)在,手術室門口的分貝儀幾乎不“跳紅”。
“護士節(jié)您最想要什么禮物?”記者問。吳新雁略思考了一下:“這個禮物,其實我已經(jīng)收到了。聽不見孩子們哭聲的手術室,就是最好的護士節(jié)禮物。”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