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剛退休的低齡老人有著“晚年無處安放”的困擾。他們希望通過力所能及的工作,為社會貢獻一份力量。
在國家老年大學,就有這樣一群不服老的低齡老人。
調(diào)研樣本
(相關(guān)資料圖)
行政老師 柳淑琴
“我有一顆停不下來的心”
海淀區(qū)魏公村地鐵站西南側(cè),是國家老年大學所在地。從五棵松到魏公村這條路線,剛過64歲的柳淑琴每周要走三次,即便需要換乘三趟地鐵,也樂此不疲。因為在老年大學,她重新找到了自身價值所在,好像又回到了年輕的時候,忙起來,干勁十足!
最近,國家老年大學開啟2023年秋季學期招生報名,盡管是暑假,但柳淑琴卻格外忙碌——作為行政老師的她要值守在學校,為源源不斷上門咨詢的老年學員提供面對面的答疑服務(wù)。
身穿一套優(yōu)雅的連衣裙,涂上淺淺一層口紅,戴上金絲眼鏡,柳淑琴坐在國家老年大學一層前臺工位上,開啟了一天的咨詢工作。
課程內(nèi)容都有哪些?如何在線占座報班?報名費用是多少?如果跟不上課程能不能退款?……一個問題接著一個問題,一位學員接著一位學員,柳淑琴認真細致地答疑解惑,一連一上午,從沒有表現(xiàn)出一絲疲憊,笑容也一直掛在臉上。
柳淑琴也曾是老年大學的一名普通學員,學習中她漸漸不滿足于被服務(wù)的角色,于是從志愿者做起,最終成為了老年大學的專職工作人員。
“那時我剛退休,閑不下來,就在學校報了書法課和繪畫課,看到比自己年長的學員需要幫助,總會想著幫一把。”她回憶,有的老人拉著買菜小車、背著大包學習用具來上課,她就在課前去樓下等候,攙扶他們一同上樓。“于是,大家把我推選為志愿班長,久而久之,學校也看到了我的努力,問我愿不愿意做專職工作人員。”
“既然是全職工作,就要拿出百分之一百二十的努力,給年輕的孩子們做表率。”柳淑琴對待工作的認真勁兒,同事們有目共睹。開學期間,她每天都是第一個到達工位,收拾屋子、整理文件,事無巨細。“我退休前從事文秘工作,和文件檔案打了一輩子交道。”柳淑琴指著辦公室書架上排列整齊的簽到表、排班表等文件夾介紹,“基于之前工作的經(jīng)驗,我在老年大學建立了一套文件檔案體系,讓每個文件都有自己的‘名字’,每位學員都有自己的‘學習日記’,幫助學員更好地學習,老師們更好地管理班級。”
柳淑琴不厭其煩地跟記者說,自己的付出不是為了拿工資,而學校每個月給予她的回報更像是一份鼓勵和動力。“雖然退了休,但還想做點事,可能是有一顆停不下來的心吧!”柳淑琴笑著說,在這份工作中,她和很多學員都成了無話不說的朋友,而在她的幫助下,大家能在晚年找到一份屬于自己的愛好和快樂,這份成就感和滿足感,是難以用語言來形容的。
聲樂老師 張英東
“做一名懂老人的音樂老師”
“梨花開,春帶雨。梨花落,春入泥……”國家老年大學音樂教室里傳出動聽的音樂,這是聲樂老師張英東在為學員們示范,她親自錄制演唱和演奏視頻,幫助學員們假期自我充電。
張英東從事聲樂和鋼琴教育已有30余年,本該于去年退休的她被老年大學聘任為聲樂班的授課老師,得以繼續(xù)她“畢生所愛”的事業(yè)——大學畢業(yè)后,張英東從鋼琴伴奏做起,陸續(xù)擔任過多支專業(yè)合唱團的音樂指導。如今,接近花甲之年的她,卻始終沒離開過教學一線,仍在聲樂老師的崗位上默默耕耘。
“接到老年大學的聘任書,我特別高興,因為我的學員們認可我、需要我。”張英東說,自己是一名“懂老人”的音樂老師,“我時常會換位思考,他們需要什么樣的音樂教育,而且以專業(yè)的教學標準要求自己,上課絕對不是哄老人玩。”
根據(jù)經(jīng)驗,張英東發(fā)現(xiàn),老年學員學習普遍有一個特點:學得慢、忘得快。老師講課的方式尤為重要,速度要慢,關(guān)鍵點得不厭其煩地重復(fù)。“比如,聲樂的咬字吐字,和一般講話不同,唇齒舌牙喉要整體配合,把聲音掛到高位置上唱……”張英東邊比畫邊演示,口型張大,音量也比平時講話聲音大,“聲樂藝術(shù),聽覺很重要,但很多老年學員聽力不佳,所以更要大聲講,配合夸張的手形和口型,讓他們聽得懂、反應(yīng)得過來。”
常年大聲講課的張英東,落下了咽喉炎的“職業(yè)病”,但就算嗓子腫痛、聲音沙啞,她依舊會堅持上好每節(jié)課:“對我來說,這可能只是一節(jié)普通的聲樂課,但對于老年學員來講,一周一次的課堂,也許是希望、是寄托,從他們的歌聲、眼神中,我能感受到熱情,這也是支撐我繼續(xù)下去的動力。”
調(diào)研手記
重返職場阻力很多
忙活了大半輩子,冷不丁閑下來,還真有點不適應(yīng)。這是記者在本次養(yǎng)老大調(diào)研采訪中,聽到最多的話。退休,對于一些老年人來講,是件高興不起來的事,因為他們通常會認為,離開工作崗位,意味著自己已經(jīng)不被社會所需要,會漸漸地被社會淘汰。也正因如此,養(yǎng)老在當下不僅僅需要關(guān)注衣食住行,更應(yīng)該關(guān)注老人們的心理和精神需求。“自己對社會還有點用”,也許是他們最樸素、最真摯的心愿。
實際上,隨著我國人口平均壽命的延長和健康狀況的不斷改善,越來越多達到退休年齡的老年人,仍有精力和意愿繼續(xù)參與社會活動,越來越多的退休人員也正在重返職場“再就業(yè)”。
然而,記者注意到,老年人重返職場,仍面臨諸多阻力:相關(guān)法律保障制度不完善、求職時容易遭受“年齡歧視”、能身體力行的合適工種少……如何幫助他們少走彎路,是我們應(yīng)該思考的問題。社會對待這些勤勞善良的老人,也應(yīng)有更細致、更溫暖的關(guān)愛,讓他們在發(fā)揮余熱的同時獲得安全感和成就感。
關(guān)鍵詞: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