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女子稱在海邊被男孩故意襲胸”的視頻在網(wǎng)上引發(fā)熱議。具體的事情發(fā)生在山東青島,根據(jù)拍攝者李女士的說法,男孩突然襲胸后,還拉著她的衣服不放,男孩媽媽聽到她驚呼后,說了句“對不起”,緊接著跟男孩說“你是不是認錯媽媽了”,之后便帶男孩離開了。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李女士原本以為男孩是不小心,可看了拍下的視頻才發(fā)現(xiàn),男孩還襲胸了其他女性。也就是說,男孩是個慣犯。按理說,男孩都慣犯了,他的媽媽不可能不知道襲胸意味著什么。也就是說,是故意的還是認錯媽媽了,多半心里是有數(shù)的。由此再去審視那句“你是不是認錯媽媽了”,總感覺有點“轉(zhuǎn)移是非”的嫌疑。
一定程度上,不管男孩的行為是襲胸,還是無差別地觸摸,只要讓被觸摸的人感到不舒服了,哪怕就算被觸摸的是男性,作為男孩的媽媽也該立即阻止,并且嚴厲教育。也就是說,不管觸摸行為是性化的襲胸,還是非性化的觸摸,男孩都越界了。
我們先說非性化的觸摸意味著什么。一般來講,在公共場合下,只要是被陌生人突然無緣無故地觸摸了,任何人都會瞬間感到不舒服。而作為男孩來講,就算是不懂事,那么家長也有責任站出來道歉,甚至站出來督促自己的孩子道歉。
至于孩子要是頻繁干擾到別人,那么家長自然是要嚴厲教育的。而視頻中的男孩竟然多次觸摸周圍女性的胸部,很難讓人理解成不小心或者無意識。所以這也是事情本身讓人感到可怕的地方,而比這更可怕的是在旁的媽媽竟然“無動于衷”。
因為男孩觸摸的行為要是性化的襲胸,這件事情的性質(zhì)就徹底變了。一方面,這說明男孩是有意識地使壞,即便他對耍流氓意味著什么還不那么清楚;另一方面,這樣的行為如果得不到及時地糾正,男孩長大后會怎樣真是很難說,不管是對他而言,而是對社會而言。
然而在輿論層面,人們雖然看起來很憤怒男孩的行為,但是我們都知道憤怒主要指向他的媽媽。因為就男孩來講還是未成年人(看樣子10歲上下)。如此之下,就算做錯事,闖下禍,也只能靠家長站出來承擔。
換句話說,此時此刻男孩媽媽的態(tài)度反倒更為重要了??蓮睦钆康囊曨l中來看,男孩媽媽更像是刻意回避責任,而對于如何教育自己的兒子卻“無動于衷”。當然我們也不好說,事情過去后,男孩的媽媽就一定不再教育兒子了,而是想說很多熊孩子往往都是被縱容的結(jié)果。
之所以說這個問題,倒不是認為人們不知道這個邏輯。而是想借著這個話題談一談近來總被提及的“厭童”。要知道,“厭童”這個泛化的概念源自心理學概念“厭童癥”,但是“厭童”更強調(diào)社會環(huán)境氛圍,以當下來看更偏重人倫和道德層面的籠統(tǒng)認知,而“厭童癥”更強調(diào)個體感受,與個體的認知和心理有關(guān)。
通俗地講,部分人認為“厭童者”缺乏同理心,甚至故意對兒童不友好。這樣的人群存在嗎?肯定是存在的,不過一般來講,基于人與人并不絕對孤立,也就是存在共通性,那么只要孩子的“熊性”不是沒完沒了,并且家長的出面態(tài)度也不錯,基本上是每個成年人都會理解的。
就此而言,有人在輿論層面強調(diào)“不喜歡熊孩子”就是“厭童”,顯然是有些挑事的節(jié)奏。說到底,理解是需要前提的。如果一個熊孩子的家長,在自己孩子肆意釋放“熊性”時還一副理所當然的樣子,那么被周遭圍攻和厭惡自然也是活該的。
所以說回“女子稱在海邊被男孩故意襲胸”一事,即便其中關(guān)乎性教育的問題,那也是男孩家長后續(xù)要注意的問題。而對于周遭來講,人們只認他是不是未成年人,他的行為是不是侵犯到別人,家長管不管他。
換句話說,如果男孩的家長還是這般“無動于衷”,那么往后只能是隨著男孩年齡增長看他有沒有改變了。如果他還是不收手,那么只能是靠社會教訓了。到那時,可不是他的媽媽一句“對不起”,一句“你是不是認錯媽媽了”就能搪塞過去。搞不好,進局子是大概率的事情。
關(guān)鍵詞: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