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石橋石墻與瀑布
金冠村由金岙、冠佩兩個自然村組成,金岙在外,冠佩在里。沿著公路一路上行,可以看到這個村落被竹林密集的群山環(huán)抱,先前的老房子院墻都是用石頭砌的,地上鋪的是卵石;房子多為木結(jié)構(gòu),雕花的窗、木制的門,顯得古色古香,處處呈現(xiàn)出清代建筑風(fēng)貌。施老師告訴記者,他家的老房子也是這種構(gòu)造的,但現(xiàn)在已經(jīng)沒人住了,他們在山下路邊造了新房。
村中有條小溪,在山間靜靜流淌,它由多條山溪匯聚而成,清澈見底,取名冠佩溪(又名金冠溪),注入梁輝水庫。溯溪而上,便能看到多座石橋,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位于金岙自然村中心的萬安橋。
萬安橋是一座單孔八字形石梁橋,橋兩側(cè)欄板外側(cè)刻有“萬安橋”三個楷書大字,字兩旁標注著“光緒辛丑,眾姓重建”。正橋有望柱8根,其中4根柱頭呈方形,另外4根柱頭雕成蓮花座。據(jù)施老師介紹,此橋雖規(guī)模不大,但結(jié)構(gòu)力學(xué)運用恰當。橋墩用條石錯縫堆疊,頂部向外挑出1米多,增加了橋面的跨度。萬安橋至今保存完好,2010年被列為余姚市文物保護單位。
沿著溪流往上,便可聽到嘩嘩的水聲,那是水庫的水傾瀉而下形成的瀑布!就像一排排珠簾掛在青山翠竹之間,美極了。施老師介紹,這個水庫叫金岙水庫,為拱形石砌大壩,壩高20米,寬40米,始建于上世紀60年代,當時主要用來蓄水、灌溉、發(fā)電。每當蓄水越過壩頂,便形成瀑布,場景頗為壯觀,也因此成了游客必到的網(wǎng)紅打卡地。
B
冠佩村的“愛情樹”
經(jīng)過金岙水庫,再沿著公路往里開,便到了冠佩自然村。
相比較而言,冠佩比金岙更為有名,它是余姚四先賢之一朱舜水的故里。
冠佩自然村村名的來歷,清光緒(余姚縣志)有記載:“冠佩里在雙雁鄉(xiāng)南山。宋代朱廷碧生于宋天禧三年(1019),熙寧時(1068一1077)官居兵部尚書,致仕來姚,見雙雁石倉之美而卜筑,遂世居焉。石倉如冠如佩,因名冠佩里?!?/p>
朱廷碧致仕來姚,定居冠佩。其后裔七世孫朱正泰(明初)生三子,長子端一世居冠佩,今冠佩朱姓便出于此房。次子端二、三子端三于明永樂四年(1406)遷至今余姚龍泉山麓,朱舜水系端二公后裔。從朱廷碧到朱舜水延續(xù)至今日的冠佩朱姓,印證了金冠村歷史悠久,人文積淀深厚。
如今,在冠佩興隆廟對面溪畔古道旁,還長著兩棵枝葉相連、纏繞互擁的參天大樹。關(guān)于這棵古樹,還流傳著朱氏族人一個動人的愛情故事。
明代,冠佩有一朱姓才子,十年苦讀志在功名。某年,他赴京趕考,離家時與愛妻難舍難分,便在家門口路兩旁種下了兩棵小樹以作紀念。才子赴京后初試不第,無顏回家,就在京師拜師學(xué)習(xí),9年后才金榜題名。然而其妻在家苦等9年,思念成疾,抑郁而終。才子衣錦還鄉(xiāng),聞此噩耗痛不欲生。當年種下的小樹已長成枝繁葉茂的大樹,他常在樹下睹物思人,誓不再娶。這兩棵樹便成了他們的愛情象征。如今,常有男女青年來此許愿,渴望夫妻長壽,美滿幸福。
C
家風(fēng)傳承,先賢輩出
朱正泰的兩個兒子從冠佩遷至余姚后,朱氏子孫繁衍,世系分三大之七大房分支。從此,開始了長達700多年的興旺歷史。
朱氏家族之所以能長期興旺發(fā)達,成為姚江望族,與其嚴格而詳細的宗規(guī)家訓(xùn)是分不開的。
朱氏家譜記載的宗規(guī),最早是《一本堂舊立規(guī)條》里的八條:重孝悌以敦根本、飭祀典以篤尊宗、敬長老以厚倫紀、和宗黨以息爭競、嚴職業(yè)以端品行、辨嫡庶以正名分、慎嫁娶以安婚配、禁強暴以尚禮儀。朱氏后人不斷更新補充,宗規(guī)越來越完善。
據(jù)史料記載,朱氏歷代中進士者12人,中舉人者35人,通過科舉進入仕途的共有220多人,封蔭做官的有100多人。列入《余姚朱氏民國宗譜·傳略》的有108人,其中朱氏第16世孫朱征庵和朱湛侯兩人都是勤學(xué)上進、急公好義之人,他們的傳記為黃宗羲所寫,非常珍貴。在這108人中,有12人被載入《余姚縣志》,其中最著名的有朱廷碧、朱柳莊、朱龍巖、朱舜水、朱蘭、朱元樹等人。
朱柳莊是朱氏家族中的“忠義”典范,他替堂弟從軍的故事被傳為佳話。當時堂弟朱承戌被抽調(diào)到去云南金齒衛(wèi)當兵,他憐惜堂弟母親已經(jīng)年老,承戌又沒有兄弟來照顧老人,就毅然代替堂弟去當兵。
到了云南,看到“南蠻僻壤,人不知書”,就著力講學(xué)教化,使之“人文蔚起”。誰料,他這一講就是十幾年,直到八十歲想葉落歸根時,由他的三子朱宗勤赴滇接任,柳莊公才依依惜別回姚。
朱龍巖是朱氏家族中的“孝道”榜樣。據(jù)《余姚縣志·列傳》記載:“積雪,父思食筍,龍巖越四十余里,至冠佩山,刨冰雪得之,晚歸,手足皸裂。后父患惡疾,龍巖遍求能者治之,不愈;祈之神,又不愈。乃割下自己大腿上肉,入藥煎成湯喂父,父未及下咽,兩目醒然,曰:吾適見老人饋吾藥,果誰為者。疾遂愈?!敝忑垘r的事跡在當時廣為傳揚成為美談。
朱蘭(1800—1873)是朱氏家族中參加科舉考試、做官最成功的代表。清道光九年(1829)中一甲第三名進士(探花),授翰林院編修,后多次擔任鄉(xiāng)試、會試考官,御史、學(xué)政等職,是清朝道光、咸豐、同治年間的三朝重臣。因為他掌握的權(quán)力大,想從他那里走“后門”的人很多,但他忠于職守,以朝廷利益為重,選拔了一批批具有真才實學(xué)的人才。
朱元樹(1880一1946)自小勤奮好學(xué),清光緒三十年(1904)中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而后被清政府選派到日本留學(xué)兩年。回國后,他被清廷授翰林院編修加五級。民國時,曾擔任江蘇省武進、常熟等地知縣。1929年辭官回鄉(xiāng)后擔任余姚救濟院院長,致力于慈善事業(yè)。之后,他還編撰《余姚朱氏家譜》,被上海圖書館收藏,稱“其奏稿、祠產(chǎn)諸目,存有豐富的經(jīng)濟史資料”。
偌大的余姚朱氏家族,在文治武功、科學(xué)研究方面人才濟濟,他們的人文精神淵遠流長,常學(xué)常新。
寧波晚報記者 張曉曦 文/攝 通訊員 施登昌 姚國中
關(guān)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