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A:吳尊友
近一段時間,有多個朋友同我聯系,說自己在新冠核酸或抗原轉陰后,過了一段時間,又出現了抗原陽性,且核酸檢測也是陽性,但也沒有什么癥狀。想知道自己是“復陽”了?還是又感染了?
【資料圖】
問題看似簡單,卻很難給予簡單的答復。
只有在第一次感染時做了病毒基因測序的基礎上,對于第二次陽性再次進行病毒基因測序,如果兩次測序的結果完全一致,“復陽”的可能性很大,發(fā)生再次感染的可能性有,但比較小。
所謂“復陽”,是指那些感染了新冠病毒的人,達到臨床治療康復標準后,在隨訪觀察期間,明確沒有接觸到任何具有傳染性的病人情況下,且排除了污染和樣本錯誤等可能,又檢測出核酸陽性的現象。
有多個術語描述這類現象,比如,復陽,復查陽性,重復陽性,再次陽性,間歇性排毒(這里指有規(guī)律地間隔一定時間),間隙性排毒(這里指未明確是否具有規(guī)律性的間隔一定時間),等等。這里用“這類現象”,描述的是一類在第一次感染達到“臨床治愈”后,又出現核酸陽性,但個體之間的表現可能不同,機理也可能不一樣。
1. “復陽”現象的發(fā)現
最早觀察到“復陽”現象的,是在2020年4月,廣東省發(fā)現病人康復出院后,部分新冠病例在隨訪中,排除了再次感染的可能,又出現了核酸檢測陽性,簡稱“復陽”。廣東省于2020年5月率先制定了“新冠肺炎出院患者核酸復檢陽性人員健康管理專家共識”。全國其他地區(qū)也陸續(xù)出現康復病人“復陽”。
我第一次接觸到這類現象,是在一次新冠疫情溯源調查的現場。2021年初,東北某省出現了聚集性新冠疫情流行,國家衛(wèi)健委指導組到現場協助防控工作,其中流調溯源專家小組負責疫情源頭的調查。在鎖定的幾位重點人員中,每日進行核酸、IgA和IgG等檢測,發(fā)現個別人的核酸檢測結果陰陽交替,在強調采樣質量后,仍然有核酸陰陽交替。流調溯源專家組中的資深病毒學專家解釋說,這種現象可能是一種“間歇性排毒”或“間隙性排毒”。
去年北京冬奧會期間,觀察到有一位外籍人員,連續(xù)10天每天檢測核酸,出現核酸檢測結果陰陽交替,第1天(+),第2天(?) ,第3天(-),第4天(+),第5天(-),第6天(+),第7天(-),第8天(+),第9天(-),第10天(-)。
何大一教授去年描述了他本人及另9名在新冠“康復”后又“復發(fā)”的現象。病毒反彈時(核酸復陽),部分病人也出現“首次”感染時的常見癥狀。其中,兩名病毒反彈者,一名確診病例和一名無癥狀感染者,在出現病毒反彈時,還傳染給了家庭成員。
此外,以新冠病毒感染者排毒為主題詞,在PubMed查閱公開發(fā)表的同行評議學術論文,有兩篇論文的實驗室結果有部分病例出現實驗結果陰陽交替現象。
上述案例說明,部分新冠病例出現“復陽”現象,是客觀存在的。
2. “復陽”現象的可能機理
產生這種“復陽”現象的機理,目前仍然不清楚。
有幾種可能的解釋。一是感染者的整體免疫力低下,無法完全徹底的把體內病毒清除干凈。二是感染者的局部粘膜免疫有缺陷,“復陽”可能僅僅是未清除的局部粘膜中的病毒排出。三是感染者使用抗病毒小分子化學藥太早,感染者自身的免疫反應尚未啟動,雖然藥物把病毒復制給抑制了,但藥物無法殺滅病毒(或無法清除病毒),真正清除病毒的還是要依靠人體自身的免疫力。當病人在藥物治療后出現核酸陰性,停止使用藥物后,未清除的病毒量雖然小,但又逐漸復制、出現反彈。
3. “復陽”現象的處理
不建議大家過度關注自己是否會出現“復陽”,在明確自己感染新冠后,核酸或抗原檢測轉為陰性了,如果不再有任何癥狀,不建議頻繁地做核酸檢測或抗原檢測。
即使是“復陽”的人,一般情況下,也不需要特殊處理。只有那些“復陽”后,再次出現癥狀,且有加重趨勢,幾天都沒有出現緩解跡象的病人,需要就醫(yī)處理。
那些因為過早使用化學藥物在停藥后出現“復陽”,且又再次出現臨床癥狀的人,需要注意休息和佩戴口罩防止可能的傳播。
延伸閱讀
新冠康復者再次呈陽性要正確區(qū)分“復陽”和“二次感染”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