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相關資料圖)
最近打開新聞,各種女性維護自己“權利”的新聞?chuàng)涿娑鴣怼?/p>
四川大學研究生張薇,在地鐵上質疑一中年男子“偷拍”她。
結果,在乘務員見證下檢查了男子手機,發(fā)現(xiàn)根本就沒有她張小姐的照片。
本來誤解人家,自己理虧,人家不追究責任已經算是很好的結果了。
但張薇卻還是把中年男子的照片發(fā)到了網上,并配上了一句話:
8號線猥瑣男!
令人吃驚的不僅僅是這件事情本身,而且也是她神奇的邏輯:
難道我的權益沒有受到侵害我就不用去維權了嗎?
非要等發(fā)生什么我才能說什么嗎?
如果他真的沒有偷拍,那為什么他沒有為自己發(fā)聲?
四川大學沒有說我什么,說明我沒錯!
我一個研究生,需要你們教我嗎?有本事你們上個研究生再教我吧!
這件事情最終會怎么處理我們并不清楚,但從張薇的言談和邏輯之中,能感受到一股濃重的“女權風”。
尖銳的權利意識,習慣性地強調性別對抗邏輯,以及性別身份的優(yōu)越感。
都不難看出新聞專業(yè)研究生的她很熟悉“女權”的套路。
跟這個劇情有點像的,還有杭州師院的“女生誤以為偷拍事件”,這幾天也鬧得沸沸揚揚。
在相關新聞下面,到處都是“男女對立”的激辯。
除此之外,還有北京政法職業(yè)學院的幾個女生。
她們幾個人本來正在霸凌一個同班女同學。
結果被一個男生路見不平管了閑事。
于是,這幾個女生就開始瘋狂對管閑事的男生各種輸出。
橫眉冷對,指責謾罵,甚至威脅他不能離開。
這些還不算,更讓人驚詫的是這個本來囂張跋扈的女生,居然能在老師到來的時候,瞬間變臉,連哭帶訴地向老師告狀:
自己乖巧弱小的女生,被一個男的如此欺負!
如果不是有視頻知道前因后果,還真是會被這個哭得梨花帶雨的女生騙了。
一般人還真可能會陷入到“男生欺負女生”劇情之中。
還有前不久的山東臨沂。
一個年輕的女孩兒在街上當眾毆打一個開三輪的婦女。
其中一個穿白衣服的男子看不下去上前勸阻,結果卻反被女孩甩了一巴掌。
白衣男子見狀,毫不留情地狠踹了女孩一腳,將她制服,并撥打電話報警。
隨后又出現(xiàn)了一位穿綠衣服的女子,譴責這位男子打女孩。
這時候在旁邊圍觀“女孩兒毆打他人良久但未發(fā)聲”的綠衣服女子忽然走了出來,開始怒吼:
你一大男人!欺負小女生!
看著最近這些新聞,真的第一次感覺到撲面而來的是:
濃烈的極端女權風。
02
女權主義,最初是一個積極進步的政治運動概念,被稱為20世紀西方民主化運動的重要成果。
最早的“女權運動”起源于法國。
因為當時法國的婦女和男性一樣,她們全程參與到了浩浩蕩蕩的法國大革命之中。
她們和男性一樣,手持武器流血攻克了巴士底監(jiān)獄,也參加到了保衛(wèi)巴黎和進攻凡爾賽的殘酷斗爭中,在法國大革命中流血犧牲貢獻了力量。
隨著女性的力量和貢獻得到展現(xiàn),社會對女性的認可程度日益提升,1791年9月,女權運動領袖奧蘭普·德古熱宣布了一份文件:
《女權宣言》。
這一文件出臺標志著“女權運動”正式成為一項政治化的運動。
在隨后的一百多年時間發(fā)展里,女權運動在“兩性平等”的目標中幾經變化:
從要求受讀書受教育,到要求財產和行動權利,再到社會就業(yè)平等等等,反映了女性隨著社會進步要求平等的訴求。
女權主義帶來的社會進步顯而易見,最終成為了近現(xiàn)代社會理論,尤其是二十世紀后期社會思想體系中不容忽視的力量。
那么,“女權運動”的力量是不是超越了社會客觀條件存在的一種超越性力量?
作為英國最著名的女權運動研究者之一,西爾維亞·沃爾拜給出了“否定性結果”。
在1990年和1997年,她分別撰寫了兩本受到主流研究認可的著作——《父權制理論》)與《性別的轉型》,并從中提出了著名的“性別體制”論。
這一論點認為:
女權發(fā)展的根本原因是因為工業(yè)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推動了父權制從以家庭為主到以公領域為主的轉型。當轉型日漸完善,在經濟、文化領域,女性就業(yè)與教育地位顯著上升。在政治領域, 她們成為政治體制的合法參與者。
簡而言之,女權的發(fā)展實際上是社會進步的客觀規(guī)律和結果。
這一論斷,符合女權運動自興起到上一世紀六七十年代這一百多年時間里的發(fā)展現(xiàn)實。
這被稱為女權運動的“第一波”發(fā)展。
03
但“女權運動”很快進入到了第二波。
在這一波女權運動中,女權主義者以抗議者的身份走入公共空間,用激進、大張旗鼓的方式為自己的訴求發(fā)聲,并得以作為游說團體進入政治議程。
進入第二波發(fā)展的女權運動,把激進、尖銳、抗爭性強、非體制化等標簽,變成了自己的代名詞。(參考共青團“412事件”)
面對女權運動的新發(fā)展特征,沃爾拜也不得不承認:
并非所有的女性個體的地位提升,都指向女權主義的目標。
她們想要的已經不再是之前女性抗爭的“平等”,而是更高級、更特殊的權利需求。
然而,她們并不愿意承認,超越“平等”的權利,本質上就變成了“特權”。
而這種“特權意識”,其表現(xiàn)就是今天備受詬病的“極端女權”。
諸如:“我是女生,男生就應該照顧我”;
“一定要嫁給一個把自己當女兒寵的男人”;
“看他愛不愛你,就看他給你花了多少錢”;
除了各種挑起性別對立的惡毒的言論,還有一些“極端女權”色彩明顯的活動。
諸如,近年來在社會上引起廣泛關注的“占領男廁所”;
“免費向農民工提供性服務”;
為抗議性騷擾而舉行的行為藝術“我可以騷你不能擾”等活動。
更有甚者,有人開始利用“女權”做政治文章。
這些“極端女權”言論和行動的出現(xiàn),已經說明女權運動生病了。
04
生病的“女權運動”如果不及時改正,就必然會走向死亡。
1905年,受西方革命思想影響,俄羅女性成立了“全俄婦女平權聯(lián)合會”(簡稱“聯(lián)合會”),開始的目標也很明確。
在“聯(lián)合會”的章程中開篇就寫到:
目標是促進普遍的政治解放,努力爭取婦女與男性的平等權利。
隨著革命的成功,“聯(lián)合會”也取得了一系列成績,但也隨之陷入到了“極端”。
社會輿論開始指責“聯(lián)合會”在制造性別對立,蓄意挑起性別戰(zhàn)爭。
就連“聯(lián)合會”的重要領導人物卡里馬諾維奇都在回憶錄里寫道:
我開始對女權主義者感到恐懼,她們本質上是想向男人開戰(zhàn)。
走向極端的俄國女權運動組織者,甚至開始組建像西方國家一樣的獨立婦女政黨,“俄國婦女進步黨”。
該黨派目的是分化和對抗男性主導的社會政治格局。
但是這樣的目標顯然開始偏離既定的“平等”追求,而陷入到了“特權”的誤區(qū),很快就遭受了俄國政府無情的打擊。
更值得借鑒的還有日本。
二戰(zhàn)之后的日本依靠美國獲得了新生,所以在制度和思想上也全面學習美國。
上一世紀七八十年代,來自美國的女權運動在日本也很是盛行。
由于經濟發(fā)展的確實不錯,當時日本女性不僅可以工作,而且還是各大企業(yè)爭搶的香餑餑。
當時日本正值經濟巔峰期,各大企業(yè)急需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只要你是一名大學畢業(yè)生,無論男女,剛剛畢業(yè),平均就會收到2.86份offer,找不到工作在那個時代是一件難以置信的事情。
經濟地位提升的日本女性也極大刺激了日本女權運動的高漲。
舉個栗子或許很能說明問題:
當時日本女性的戀愛普遍崇尚“三個錢包”:
車夫、飯票、ATM!
也就是說,一個日本女性出去逛街最少要有三個男人跟著:
一個負責打車,一個負責請客吃飯,另一個負責購物消費!
否則,這對一個女性來說就是不尊重,就是赤裸裸的侮辱。
更讓人驚嘆的是,這三個人還都不可能最終成為這個女性的人生伴侶。
因為女性還有權利另外再尋找一個適合結婚的優(yōu)秀男性,作為自己的“本命”。
而在“女權意識”激增的年代,一個男人想追求一個日本女性,需要付出的代價是巨大的。
最起碼的誠意是:
請女性吃飯基本都5萬日元(以現(xiàn)在匯率換算約為人民幣2652元)起步,小禮物沒個4萬日元都拿不出手。過一個平安夜基本40萬日元(以現(xiàn)在匯率換算約為2萬多元)就沒了。
而當時日本普通打工人的月薪,只有30萬日元(以現(xiàn)在匯率換算約為1.5萬元)。
然而,這些事情在女權運動高漲的時代,沒有人會覺得這有什么不正常。
甚至連當時的雜志,都在到處介紹如何通過買送禮物博得女性歡心。
你以為這樣的“女權”高度就夠了嗎?
遠遠不是!
在日本女權運動一路高歌的進擊之下,日本“女權”更進一步。
她們開始主張女性也能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所以要追求“自由”,不跟“臭男人”結婚,婚姻是對女性的壓榨;
男領導給女下屬發(fā)郵件,是職場性騷擾;
男同事看了女同事一眼,是心懷不軌;
男性只要與女性發(fā)生身體接觸,就是猥褻……
隨著日本女權的不斷擴大,一些女權主義者開始有了天然的優(yōu)越感,并對男性產生歧視。
甚至認為男性是“低等動物”。
逐漸地,日本社會中開始彌漫危機,兩性開始走向對立。
但是,物極必反,尤其是2000年之后,日本經濟遭遇發(fā)展危機,職場人員需求下滑,男女在職場產生嚴重內卷。
男性因為更加能承受高壓力的工作,在職場內卷中獲勝,大量女性在職場內卷中,失去了工作崗位。
失去經濟優(yōu)勢的日本女性,再也無法保持之前的“女權”要求,開始變得狼狽不堪。
日本女性在過去三十多年的過高要求,造成日本社會認定了“女性職場成本高”。于是,大量女性從職場被驅逐。
而深受“兩性對抗”困擾的一部分男性,開始選擇躺平:
既然生活這么難,那我就不談戀愛不結婚了,這樣也不會落一個“用婚姻壓榨女性”的罪名。
這直接導致日本女權運動死亡。
大量日本推崇“女權”的女性,不得不倒退成為家庭生活中男性的附庸。
05
無論男性還是女性,都有主張和追求更好生活的權利。
追求平等的女權運動在人類歷史發(fā)展中做出了巨大貢獻。
但拿“女權”當“特權”,刻意制造性別焦慮和性別對抗的人,不可避免會成為“女權”的掘墓人。
因為,社會大眾追求的最終目標是“大眾的平等”。
而不是性別的特權。
美國作為近現(xiàn)代“極端女權”思想的始作俑者,現(xiàn)在陷入到巨大的社會認同危機之中頭疼不已。
實際上也為其他國家和地區(qū),敲響了警鐘:
尊重女性權利,但也要對極端女權保持警醒!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