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中都遺址。 吳夢忱 武殿森攝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元中都博物館鎮(zhèn)館之寶角部螭首。
出張家口張北縣城向西北行約15公里,就能到達位于饅頭營鄉(xiāng)白城子村的元中都遺址。它地處三臺河、安固里河、黑水河和安固里淖水系環(huán)繞的中間地帶。“細草和煙展翠茵,雜花勻簇道傍春。”正如元代張養(yǎng)浩在《中都道上》中的描述,這里綠草如茵,野花遍地,夏秋季節(jié)是“花的世界,云的故鄉(xiāng)”。
回望 一度被誤解的“遺址”
七百多年前,元中都的建設(shè)來得有點突然。元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剛登基十天的元武宗即下詔“建行宮于旺兀察都之地,立宮闕為中都”。僅一年時間,元中都就基本建成。
作為都城,元中都遺址占地極廣,東西寬2900米,南北長3110米,由宮城、皇城、郭城呈回字形相套。當年,這一片金碧輝煌的建筑群矗立在廣袤的草原上,不知驚艷了多少過客。然而,還未來得及一展輝煌它就淡出了歷史舞臺。至大四年(公元1311年)正月,武宗在大都病逝,仁宗即下令“罷建中都”。元中都從建立到廢止不到五年時間,但作為行宮仍沿用多年。
長年的戰(zhàn)爭割據(jù)和史料缺失,使得元中都一直被認為是遼、金時期交易牲畜的場所“北羊城”。直到1997年,經(jīng)過權(quán)威專家考察,確認“白城子遺址”就是“元中都”。1998年夏,由省、市、縣文物部門組成的聯(lián)合考古隊才正式進入了元中都遺址。
重走 揭開元中都神秘面紗
元中都遺址的核心部分為宮城,宮城城墻底部厚9米,用土夯打而成,質(zhì)地堅硬,東西寬560米,南北長620米,四隅有角臺,四墻正中均有一門,南門為三個門道。東西南三面墻下設(shè)有水道。
宮城南門極其講究,它位于南城墻中部,為宮城正門,包括闕臺、墩臺、隔墻門道、登城馬道及門內(nèi)矩形廣場。門臺面闊88米,進深18米。臺體全部包磚,轉(zhuǎn)角處立角柱石,門道地面鋪砌石灰?guī)r條石。從西南角臺東行百余米,是南墻一號排水涵洞,位于墻體下部,南北向垂直橫穿城墻,由底部鋪地石、東西兩壁、頂蓋、鐵柵欄四部分組成。歷經(jīng)700余年風雨,這個涵洞至今依然發(fā)揮著排水的功能。
考古發(fā)現(xiàn),元中都是蒙元四都中結(jié)構(gòu)保存最完整、時代最明確、晚期破壞最少的元代都城,對元代都城的選址、建造、平面布局、功能分區(qū)等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再現(xiàn) 在博物館觸摸歷史
在元中都遺址15公里外的張北縣城東南角,坐落著元中都博物館,二者遙相呼應。
雖是縣級博物館,元中都博物館卻擁有“全國第一個蒙元歷史專題性博物館”“全國第一個以單一朝代為主題的博物館”等頭銜,藏品更堪稱驚艷。
走進博物館序廳,映入眼簾的是64件形態(tài)各異的漢白玉螭首。這些漢白玉螭首出土于元中都遺址中心大殿,其中63件是臺沿螭首,唯有一件造型截然不同。它的頭部微微昂起,凝眉瞠目,兩耳后抿,雙爪緊扣基石,蓄張揚之勢。它就是元代螭首中的極品、元代三座都城中出土的唯一一件角部螭首。
另一件鎮(zhèn)館之寶,名為六六幻方,出土于元中都中心大殿遺址,被壓在殿基下避邪防災。其上刻有36個阿拉伯數(shù)字,巧妙地排列組合使它的橫行、數(shù)列以及對角線上的數(shù)字之和均為111。因蘊含精妙的數(shù)字原理,又被喚做完美幻方。截至目前,全國僅發(fā)現(xiàn)兩塊六六幻方,另一塊出土于陜西安西王府遺址。
每一座博物館都承載著歷史,凝結(jié)著記憶。元中都博物館濃縮了元朝的興衰歷程,也再現(xiàn)了曾輝煌宏偉的元中都。
關(guān)鍵詞: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