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一個在荒漠地區(qū)經(jīng)營林場的黑黝黝男人在黃沙地上給大家磕頭的視頻讓人們重新討論起治沙的問題。
在這里,我無從判斷當事方誰對誰錯,畢竟單方面的陳述,一定不是事件的全貌。事情可能比大家想象的簡單,也可能比大家想象的復雜。我在這里只能跟大家聊聊其中復雜的那一面。
(相關資料圖)
巴丹吉林沙漠
首先最重要的一個問題:沙漠是壞東西嗎?不。沙漠是地球三分之一陸地的基本樣貌,是地球上最常見的生態(tài)系統(tǒng)。
沙漠是荒蕪的嗎?不。雖然因為缺水導致沙漠的自然生產力不高,但它并不是寸草不生,即便是最嚴酷的戈壁沙漠,物種豐富程度遠超公眾的想象,是很多特有生物無可替代的家園。
那為什么還要防沙治沙?防沙治沙,防治的不是永久性沙漠,而是在最近百十年曾經(jīng)不是沙漠,因為某些人類活動而退化的“新沙地”。這些地方與人類聚居區(qū)距離更近,動態(tài)增長的新沙地可能會讓土地失去人口承載力,產生新的生態(tài)難民。
我國的八大沙漠四大沙地你都知道它們在哪嗎?
這些“新沙地”是怎樣產生的?原因很復雜,有些可能和地球大的氣候變化趨勢有關,有的則與局部的具體人類活動關系更密切。
這些“局部具體的人類活動”是什么?主要是在缺乏生態(tài)學知識的情況下的“征服沙漠”的嘗試。我國三北地區(qū),中亞的里海咸海,在半個世紀前都曾經(jīng)有過向沙漠要良田的壯舉,通過改變沙漠河流進行灌溉。一度這些地區(qū)出現(xiàn)了規(guī)模化農業(yè),中亞地區(qū)甚至成了全球重要的棉產區(qū)。但很快,原本還是半干旱草原的這些地方,沙化了。原因是啥?要灌溉,就要建水壩蓄水。水壩下游流量減少,依靠這些河水補充地下水的綠洲,干涸了。而灌溉區(qū),由于沙漠地區(qū)蒸發(fā)量大,灌溉導致土壤中的鹽分析出地表,讓土地迅速鹽堿化。短則幾年,多則幾十年,耕地就變成了白色的荒漠。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咸海的消失。幾十年前,咸海還是世界第四大湖泊,阿姆河、錫爾河兩條大河注入其中。后來人們在此處大規(guī)模種植棉花,開挖運河水渠。結果,1997年,咸海的面積只剩下了1957年的10%,周邊地區(qū)從原本的季節(jié)性濕地變成了荒漠。
1990和2014年的咸海衛(wèi)星照片
如何防沙治沙?這是很復雜的生態(tài)工程。就拿恢復植被來說,種什么,怎么種,都是極其復雜而瑣碎的具體問題。一種植物生長快與慢,需要多少水和養(yǎng)護,能給當?shù)厝藙?chuàng)造多少經(jīng)濟效益,是否會有生態(tài)入侵,甚至花粉是否會讓下風頭的城市居民過敏,都要考慮。水、地、林,都要落到產權上。公益不是捐捐步數(shù)、植樹節(jié)種種樹而已,具體落地會特別復雜。比如這幾年公益機構推廣梭梭。為什么選梭梭呢?
梭梭本來就是那里的原生植物,防風固沙效果很好,需水量也不大,成活以后不需要額外澆灌。梭梭本身沒啥經(jīng)濟價值,也就是當柴火燒,所以不會讓人盜伐。但是這樣是不是就沒人種了呢。有個辦法,梭梭會被一種叫肉蓯蓉的植物寄生,肉蓯蓉采收了可以賣錢,當然那東西以形補形只是個心理按摩,但是所有交了肉蓯蓉智商稅的實際上是變相“公益”防沙了。這樣當?shù)厝司湍苡袆恿θシN植維護梭梭。我對這些智商稅本來是很抵觸的,可是在梭梭這件事上,我還是覺得,可以網(wǎng)開一面。你看,治沙真的是很復雜的事。
一個地方變沙漠為綠洲/良田/密林了,未必就是一個可以推而廣之的示范,一切還是要遵守基本的生態(tài)學原理。歷史錯誤,不能再犯。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