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小伙使用酒店毛巾后被確診淋病”(廣西南寧)的科普報道在網(wǎng)上引發(fā)熱議。之所說這是一則科普報道,是因為報道中并沒有特別提及小伙的身份,只是模糊的提到患淋病的小伙30歲了,最關鍵還化姓為小李,緊接著就開始引出“小伙使用酒店毛巾后被確診淋病”這一核心敘事。
(相關資料圖)
大意是,“30歲的小李(化姓)莫名出現(xiàn)雙眼紅腫,并伴有眼痛、流淚、尿痛等癥狀。他以為是患上紅眼病,但經(jīng)過沖洗雙眼、滴眼藥水等處理后仍未見好轉。隨后去醫(yī)院就診被確診患上了淋病。醫(yī)生仔細追問病史,小李否認不潔性生活史,回憶10天前出差時曾使用酒店毛巾擦拭眼部、下體。小李到醫(yī)院就診用藥治療后,眼睛逐漸恢復正常?!?/p>
當然這還不算完,真正的重點是“專家分析”,因為沒有“專家分析”,是不能稱之為科普報道的。報道中,專家是這樣分析的:“小李的感染途徑有可能是接觸了酒店未徹底消毒的毛巾等物品?!绷懿∈切圆?,沒有性行為怎么也會得淋病呢?為什么眼部也會感染呢?專家介紹:“少數(shù)情況下,接觸了被淋球菌感染的物品也可以感染上淋病,如浴巾、毛巾、臉盆、床單、馬桶等,建議廣大群眾在外出需居住酒店時應特別注意個人衛(wèi)生,減少通過間接接觸感染淋病的機會?!?/p>
一定程度上,無論是從小李的說法推出“專家分析”,還是從“專家分析”推出小李的說法,都其實是有騰挪空間的。而且報道的初衷也不是為事無巨細地追問小李患上淋病的前前后后,而是想通過小李的經(jīng)歷,提醒大家出門在外住酒店時要多注意個人衛(wèi)生。
按理說這則報道的善意很濃,結構也算中規(guī)中矩。但是報道下的評論區(qū)卻充滿各種“不相信”,倒不是不相信科普的定性,而是不相信小李的說法。評論一:“朋友是醫(yī)生,她說每個來看病的都是這么說的”;評論二:“酒店毛巾又跟著背鍋”;評論三:“別自欺欺人了,網(wǎng)友又不是傻子,酒店的毛巾不可能存在淋球菌”;評論四:“不報出酒店名字來,是怕酒店告你造謠嗎”;評論五:“建議這位小伙子趕緊去買彩票”。類似的評論還有很多,但是細品都一個味兒,也就是都指向小李是在說瞎話,小李大概率是因為不潔性生活感染上淋病的,以此類推,小李肯定胡搞過,最終定性小李活該感染上淋病。
這個邏輯熟悉嗎?這個配方老套嗎?想必熟悉涉性報道的“你們”(評論區(qū)那些“不相信”的人們)很清楚咋回事。坦白講,信不信由你,但是作為圍觀報道的人來講,基本的節(jié)操還是要保持的,否則腦子里長滿海綿體,真就沒救了。
說實話,小李的說法是不是真的,那是他自己的事情。而對于淋病的感染途徑是怎樣一回事,或許才是圍觀者該搞清楚的事情。換言之,只要這則科普報道在因果上、知識上能立得住,那么小李是不是說謊,都是無關緊要的。只不過說,要是牽涉到小李和酒店的糾紛,那么小李的說法是否為真才是重要的,否則就算小李為了回避道德上的風險說了謊,那也是無可厚非的事情。
因為在現(xiàn)實的語境下,淋病就是性病,患性病就是患道德病。所以有人在談到關于淋?。ɑ蛘邉e的性病)的病史時,就算是真的說謊了,作為醫(yī)生也應該多去理解。畢竟該追究的是病,而不是追問病人咋得的。
所以面對報道下評論區(qū)的各種“不相信”,只能說他(她)們眼里只有性,沒有病。其中除了緣于性的隱晦一面,更在于患病多被認為是患者本人的過錯。這不只是對性病的詛咒,對于任何可歸因的疾病,或重或輕,都是會追究到患者曾有過或沉溺過的“不安全”行為上。
最常見的歸因指責是,酗酒者易患食道癌或者肝癌,抽煙者易患肺癌,同樣生活(性層面)混亂者易患性病。這樣的歸因有沒有道理不說,道德上和善意上卻是能站住腳的。但這也導致性病患者將受到更嚴厲的指責。
只是說回以上的歸因邏輯,我們會發(fā)現(xiàn)把“生活(性層面)混亂者易患性病”等同于“患性病者就一定生活(性層面)混亂”,不僅歸因上邏輯不嚴謹,而且認識上也是偏見滿滿。因為但凡有過邏輯訓練的人,就會發(fā)現(xiàn)總有例外,即便例外的概率很小。
所以,最重要的不是掰扯小李的說法是真是假,也不是掰扯歸因指責有沒有道理,而是作為一個圍觀者,應該先把腦子里的海綿體清除掉后再出來說話,否則最好閉上臭嘴,用盡一切辦法去阻止腦子里的海綿體野蠻生長為好。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