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浙江省湖州市姚家村文化禮堂,孩子們在進行“啃秋”吃西瓜比賽。新華社記者 徐昱 攝
(資料圖)
8月8日立秋,“立秋”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第十三個節(jié)氣,在節(jié)氣的古老時令中代表秋季的起始。不過,在氣象學中,四季的劃分以氣溫為標準,“立秋”過后還有“處暑”節(jié)氣。
北京本周仍有潮濕悶熱的感覺,離真正的秋天還有些距離。
北京常年9月13日進入秋天
“立秋”這個古老的時令預示著炎熱的夏季即將過去,秋天就要來臨。但“立秋”不等同于入秋。
“入秋”是根據氣候學劃分四季的標準來定義的,是以連續(xù)5天日均氣溫穩(wěn)定在22℃以下才算真正進入秋季,而且每年的氣候條件不同,入秋早晚差異較大。
以北京為例,2022年北京入秋時間為9月19日,比常年偏晚6天,常年(1991-2020年平均)入秋時間為9月13日。
所以北京離秋天還有些距離,進入9月份再觀望秋天也不遲。
北京本周潮濕悶熱
立秋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僅次于大暑小暑的第三熱節(jié)氣。
二十四節(jié)氣有“三暑”(小暑、大暑、處暑),“三暑”中間還夾一個“立秋”節(jié)氣,立秋之后才是處暑(末暑)。“三暑”與“三伏”均代表高溫酷熱天氣,“三伏天”涉及小暑、大暑、立秋、處暑四個節(jié)氣。所以,即便立秋節(jié)氣到了,此時盛夏的暑熱還沒結束,秋意也未正式登場。
北京市氣象局工作人員介紹,8月8日再次開始悶熱,下午最高氣溫為31℃,最小相對濕度60%,體感有些不適。
由于濕度大,8月9日早晨可能有霧,周四周五依舊悶熱。
本周六有一場明顯降雨
北京本周以潮濕悶熱為主,雷雨時而光顧。
北京市氣象臺預計,8月8日至9日兩天北京有雷陣雨天氣,西部北部地區(qū)較明顯,請及時關注臨近預報預警信息,外出雨具隨身。
到了周六(8月12日)北京可能有一次較明顯的降雨過程,受降雨影響,12日最高氣溫將降至26℃左右。周日放晴,但依然悶熱,氣溫和濕度跟今天下午差不多。請及時關注臨近預報預警信息,根據天氣變化合理調整著裝和出行計劃。
氣象專家提醒,目前處于主汛期,降雨頻發(fā),且降雨時多伴有雷電、局地短時強降水和短時大風等強對流天氣,戶外遠離高大建筑物、廣告牌、臨時搭建物或大樹,注意防風防雷避雨。
■ 相關新聞
立秋美食有講究:瓜果“咬秋” 肉食“貼秋膘”
新京報訊 (記者劉歡)8月8日立秋,南方不少地區(qū)有“曬秋”的習俗,成為一道亮麗的秋景。在飲食方面,不同地區(qū)也各有講究,有的講究瓜果“咬秋”,有的講究進補肉類“貼秋膘”,人們以豐富多樣的飲食習俗迎接秋的到來。
“曬秋”慶豐收
立秋分為三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意思是立秋過后吹的風較為涼爽,接著,大地上早晨會有霧氣產生,這一時期秋天感陰而鳴的寒蟬也開始鳴叫。
立秋之后,天氣秋高氣爽,適合晾曬各種農作物,在湖南、廣西、安徽、江西等山區(qū)頗為流行這樣的晾曬方式。由于湖南、廣西等地地勢復雜,平地少,人們便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臺屋頂架曬、掛曬農作物,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一種傳統(tǒng)農俗現(xiàn)象。后來,這種晾曬農作物場景逐步成了畫家、攝影家追逐創(chuàng)造的素材,人們就將其稱為“曬秋”。
如今全國不少地方的“曬秋”習俗逐漸淡化,很多地區(qū)已經不存在“曬秋”的景象了。江西婺源的篁嶺古村依然保留這一習俗,“曬秋”是當地農家喜慶豐收的盛典,每年重陽還舉辦“曬秋”文化節(jié),吸引游客前去賞秋拍攝。
立秋日民俗各不同
在北方人的眼中,立秋還要貼秋膘。人們認為立秋之前是“苦夏”,導致人們無食欲,因此在立秋期間需要進補,也就是“貼秋膘”。每年立秋,北方不少地區(qū)都會食肉進補。在河北一些地區(qū),立秋日,人們會吃燉肉或者肉餡餃子等滋補身體。
在華北、華東等地區(qū),立秋講究瓜果“咬秋”,這里的瓜果是時令水果如西瓜、桃子、甜瓜等。江浙地區(qū)的人們在立秋當天流行將西瓜和燒酒同食;天津人講究在立秋時吃西瓜或香瓜,北京人也會在立秋嘗一嘗各種瓜果。
立秋時,遼寧海城等地流行吃肉面。愛吃面食的山東尤其是膠東地區(qū)有諺語“入伏的餃子立秋的面”,當地人在立秋當天會包水餃或搟面條來吃。
而在浙江一些地區(qū),立秋日人們會用水吞服紅豆,寓意身體健康,不得痢疾,還有人會在立秋飲“秋水”,即深井水。山東萊西地區(qū)的人們喜歡在立秋吃一種青菜豆腐,當地人認為立秋日吃“渣”可以防痢疾。因此當地有俗語“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嘔也不拉”。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