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沙塵暴又強勢來襲!據中央氣象臺消息,從4月10日早上開始,陜西、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山東、河南等省市將出現揚塵或者浮塵天氣,而內蒙古中西部地區(qū)會有沙塵暴天氣。
筆者所在的東北地區(qū),昨天晚上其實也已經出現了浮塵,整個天空變得發(fā)黃,從下午開始還飄起了小雨,身上、汽車上都可見清晰的泥點。今天早晨打開相關APP查看,放眼望去,我國的整個北方幾乎全部被“深紅色”所覆蓋(深紅色表示重度以上污染,而首要污染物為PM10,與沙塵天氣的污染特征相符),特別是在華北、東北西部地區(qū),很多城市環(huán)境空氣質量的AQI指數達到了500,這就是我們俗稱的“爆表”。
從今年的春季開始,我國北方地區(qū)的沙塵天氣非常頻繁,僅3月份一個月的時間,北方地區(qū)就經歷了至少4次不同程度的沙塵暴。前一輪高強度的沙塵天氣剛過去沒多久,從昨天開始新一輪的沙塵天氣又將上演,看發(fā)展趨勢和蔓延范圍,應該不比上次弱,其邊界已經抵達河南和山東的北部。
很多朋友估計會有這樣的疑問,這么多年來我們大力開展生態(tài)治理,特別是在北方地區(qū)不斷加大治沙力度,循序漸進地開展植樹造林,沙漠面積和林地面積一降一增,國土綠化美化效果舉世矚目,為什么今年還會發(fā)生這么多的沙塵天氣呢?
其實,沙塵天氣的出現,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既有區(qū)域地理位置、地形、植被覆蓋的影響,也有氣候特征、短期氣象變化等方面的作用。雖然近年來我國北方地區(qū)通過系統、持續(xù)性的生態(tài)治理,生態(tài)環(huán)境面貌發(fā)生了極大改變,但是北方與我國接壤的國家和地區(qū),仍然有較大面積的沙源存在,而且這些地區(qū)春季比較干旱、經常刮起大風,因此地表的沙塵經常隨風而起,隨著空氣水平傳輸的作用,向位于南部的我國境內挺進。
我國多年來通過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森林和人工林的面積不斷增大,通過樹木根系的約束作用,起到了很好的固土防沙、涵養(yǎng)水源的作用,我國的內源沙塵產生貢獻率明顯下降。然而,如果沙塵從鄰近的蒙古國和其他國家而來,在空氣垂直流動作用下,沙墻所達到的高度可以達到數十米甚至百米以上,這個時候樹木對整個風場的抵擋和抑制作用就非常有限了。
再加上以蒙古為代表的我國北方鄰國,地廣人稀,經濟不發(fā)達,科學技術水平也比較落后,因此無力開展大規(guī)模的生態(tài)治理和沙地治理,而且當地人們對草原的利用非常粗放,同時還有不可持續(xù)的礦產資源開采方式,這些更加重了土地的退化,沙塵天氣的產生也在所難免了。
不過,我們應該看到,通過我國多年的生態(tài)治理,我國北方地區(qū)出現沙塵的總體頻次,還是呈現出非常明顯的下降趨勢的,近10年來幾乎很少出現這種大規(guī)模的沙塵天氣,只是今年由于蒙古等國春季的氣溫回升太快,地表解凍速度明顯加快,與氣壓差導致的大風天氣呈現了“交融”狀態(tài),共同造成了今年春季的多次強烈沙塵。
關鍵詞: